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习近平经济思想6】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作者:张宇燕、冯维江、田旭、徐秀军  编辑:刘园美   发布时间:2023-02-06  发布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浏览次数: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为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依据。

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的理论与学术传统,并对现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和批判。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弊端及其症结。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市场的学说认为,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交换领域将扩大为世界市场,历史由民族的历史成为世界性历史,“需求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方性……各国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一或那一国家居民的消费”。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市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全新概括,提出了“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的命题。从中国自身实践来看,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实践证明,勇敢迈向世界市场是正确的战略抉择。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出“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世界市场并不完美,经济全球化也会伴生若干问题。但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而非否定经济全球化本身。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者包含了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内容。习近平经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运用于国际层面,指出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但代表国际体系上层建筑的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总量,2021年相当于七国集团(G7)经济总量的57.7%。但截至目前,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仅拥有约14%的投票权,而G7成员则拥有约42%的投票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今时代国际层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关系的重大判断,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通过合作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来解决当前存在的严重的全球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这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不过是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人身依赖关系,这也造成了那些器物方面具备优势的发达国家成为不具备此类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依附的对象。传统的西方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随或依附关系基础上的。在漫长的数百年之中,西方所主导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在加速积累先进现代化因素的同时,也在加速积累落后因素。中国则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进程中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全人类的现代化事业和前途命运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推向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概括总结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诊治西方主导现代化沉疴痼疾的良方。只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上层建筑,才能鼓励和容纳全球范围内更加迅速的技术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具生产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克服存量趋于紧张的资源约束,生产出更大规模、可公平分享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给全人类一个光明的前途。

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念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站在全人类立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理论体系,凸显关怀全人类的道义宗旨。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价值元素嵌入全球政治经济关系,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这集中体现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中。在文明多样性、价值多元性和诉求多变性的世界中,全人类共同价值凸显了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企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是回答“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等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和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基础,是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的必要条件;公平和正义是在国际合作中应推动实现相互尊重、包容普惠、合作共赢,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民主和自由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依托。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的同时凸显了文明间的共识,是文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西方国家根据自身经验推广所谓“普世价值”的理论局限性,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已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当前,新冠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已经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应关照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如菌草技术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为消除贫困、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我当国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继续推广菌草。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大力推广下,菌草技术为全球减贫事业,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减贫作出了积极贡献。菌草如今已成为造福人类的“幸福草”。一个个生动案例深刻体现了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指引下,中国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各国应该按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办事,不能搞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能借多边主义之名拼凑小圈子,搞意识形态对抗。”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秉持正确义利观。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着重强调了人类在面临困难时的共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为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承担应尽责任和义务提供了指引。正确义利观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是中国处理自身发展利益与全球发展利益之间辩证关系的价值牵引。在道义层面,正确义利观反映了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维护各国平等地位、反对霸权主义等主张,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国际道义基础。在利益层面,正确义利观倡导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反对零和博弈。正确义利观尤其强调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要“以义为先”“多予少取”,展现了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参与制定和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是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在202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上,中国宣布将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年底23笔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中国在减债缓债方面的举措成为践行正确义利观的生动案例。

三、彰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经济思想注重与西方经济理论交流互鉴,扬弃了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不合时宜的成分,并突出了中国特色。在理念、体系、制度以及政策上,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都有别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传统,充分反映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经验,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烙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强调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过往的经济全球化主要由美西方主导,发展模式较为单一,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更可能是一种多元文明共同参与或者共同引领的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关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推动构建一种多元现代化路径。

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国际体系的独特认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胞物与”“立己达人”等理念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传统文化支撑,而“以和为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更是展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和平与和谐的文化基因。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创新,突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功能。

融入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丰富实践。长期以来,很多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的理念和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缺乏对非西方世界应有的关注,也较少从非西方世界视角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并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在中国的实践进程中,已经发生并仍在持续的很多现象难以从西方理论中找到合理解释,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作出原创性回答。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挖掘中国经验对理论创新的重大价值,全面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关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正面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转变”的重要论断。他指出:“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同时,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方向上应该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应上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共赢。”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表明,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方案为其他国家参与全球化贡献了中国经验,为其他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阐释了以新发展格局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实践逻辑。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我为主,用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将外部压力转换为改革开放的动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同时,得益于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实现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适应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四、实现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的中国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理论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中国自主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对这一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创新将为全球治理赤字等重大实践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

实现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生产层面的中国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确义利观、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重要原创标识性概念,为中国自主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创新及知识生产作出了光辉示范,奠定了坚实基础。要以这些标识性概念为基石,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包括经济全球化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关键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提炼前提假定、创造核心概念、形成理论命题、检验中国经验、凝聚中国价值,在助力民族复兴和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印迹的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

实现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驾驭层面的中国自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济全球化理论本身并非首创于中国,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论述不仅有原创的一面,更有集大成的一面。既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创性概念、理论及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需要对已有的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体系中的理论内容把握更全面系统、理解更准确深刻、运用更娴熟巧妙,从而能够自由驾驭、自主应用这些知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得最大的促进全球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改善的效果。

实现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分享层面的中国自主。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来自中国的实践,但其成效将惠及全世界,能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全新选择。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有关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实现以中国自主的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为全球治理赋能。中国自主的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将为旨在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武装。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贸易投资规则封闭化碎片化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合作平台提出了加强供应链合作、促进贸易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倡议。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金融安全网不严不牢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主要发达国家应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避免政策负面效应外溢,同时旗帜鲜明反对将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反对有关国家利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肆意制裁。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缺失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澳门太阳游戏城(中国)2024官方网站-Green Partn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